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生活 > 生活常识 > 

临近分娩注意事项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6-15     浏览:596    

文章目录

一、临近分娩有何注意事项
二、临近分娩前吃什么好
三、分娩产后吃什么


临近分娩有何注意事项


1、临近分娩有何注意事项


1.1、每天淋浴,以求清洁身体。特别要注意外的清洁。头发也要整理好。


1.2、绝对不要做对母体不利的动作,避免向高处伸手或腹部的姿势。


1.3、充分摄取营养,充足的睡眠、休息,以积蓄体力。初产妇从宫缩加剧到分娩结束需要12一16小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1.4、严禁。可能造成胎膜早破和早产。


1.5、一般在预产期前2周或后2周内开始临产,出现一阵阵收缩。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宫缩,因此要避免一个人在外边走得太远,只能短途散散步,以避免意外临产。


2、临近分娩做什么准备


2.1、心理准备


妊娠晚期,孕妇易出现害怕分娩痛、难产等焦虑情绪,因此,应尽早做好分娩前的知识准备,让孕妇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克服对分娩的恐惧心理;定期到确定分娩的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了解孕期有无并发症,做到心中有数。临产时,产妇要坚定信心,用愉快的心情迎接宝宝诞生,相信一定能在医生的帮助下顺利安全分娩。


2.2、物质准备


这些物品包括:入院分娩所需证件:产妇医疗证、孕产期保健手册或病历、各项化验单、特殊检查报告单等。


产妇用品:换洗衣物如棉质、加长加宽的、卫生纸、拖鞋、洗漱用具、餐具及分娩当天需要的食品如鸡蛋、面条、牛奶、点心等。


婴儿用品:根据季节为宝宝准备宽松易穿的纯棉质婴儿服、包被、小毛毯或被子、棉质尿布或纸尿裤、婴儿专用的洗浴用品如小毛巾、大浴巾、沐浴油、爽身粉及餐具食品等。


3、临近分娩有什么症状


收缩最先是不守则的,强度较弱,逐步变得有规矩,强度越来越强,坚持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如间隔时间在2―3分钟,坚持50―60秒。当颈缓缓张开时,会排放少量带血的粘液,分娩前几天或几小时,忽然流出稀薄的液体,量可多可少,称为破水。应即刻平卧,送选取好的分娩医院检查。


临近分娩前吃什么好


1、香蕉


香蕉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铁质,有通便补血的作用。产妇多爱卧床休息,胃肠蠕动较差,常常发生便秘。产妇摄入的铁质多了,乳汗中铁质也多,对预防婴儿贫血也有一定帮助作用。


2、橘子


橘子中含维生素C和钙质较多,维生素C能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防止出血。产妇生孩子后内膜有较大的创面,出血较多。如果吃些橘子,便可防止产后继续出血。


3、红枣


红枣中含维生素C最多,还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蛋白质。中医认为,红枣是水果中最好的补,具有补脾活胃、益气生津、调整血脉、和解百毒的作用,尤其适合产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食用。


4、桂圆


桂圆又叫龙眼,是营养极其丰富的一种水果。中医认为,桂圆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心经,为补血益脾之佳果。产后体质虚弱的人,适当吃些新鲜的桂圆或干燥的龙眼肉,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心血不足。


分娩产后吃什么


1、不要吃太多的酸性食物。产妇易消化不良,酸性食物摄入过多致使内火过旺,影响健康和心情。月子中还是须以清淡口味为主,荤腥应当适度。


2、随时补充水分。产后的喜欢出虚汗,而且总感到口干,没有胃口,这些症状通过及时补水都能得到比较好的缓和。


3、多吃钙含量高的食物。对于坚持喂奶的们来说,分娩后仍然要持续补钙,否则会影响奶水的质量和自身的健康。


4、全面摄入养分,最好不要挑嘴,一定要做到荤素搭配。


5、合理使用食用盐。产后的女性并非一点盐都不能碰,适当的在料理中加入些食用盐可减弱们的乏力感。


6、多吃胶质成分比重大的食品,帮助肌肤早日恢复弹力。

 
喜 欢

289

 
上一个:西瓜吃多了会怎么样
下一个:宝宝拔牙后的注意事项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