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养生 > 经络穴位 > 

合谷穴的好处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8-29     浏览:348    

文章目录

一、合谷穴的好处有哪些
二、合谷穴能治疗什么病
三、合谷穴的方法是什么


合谷穴的好处有哪些


此腧穴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功能作用: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1、合谷穴缓解晕车症状


上车前,在孩子肚脐处贴片生姜,可缓解晕车症状。如发现孩子有晕车症状,可以适当用力按压他的合谷穴(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处),或用大拇指掐压内关穴(在腕横纹上约两横指处,在两筋之间),都可以减轻晕车症状。


2、合谷穴缓解疼痛


方法:右手掌心放于左手背侧,大拇指来回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各50次(以右手拇指第一横纹放于左手虎口正中,拇指尖所达是穴)。男子左手臂完毕,再做右手臂。女子反之。


功效:按揉合谷穴能祛风解表,通络镇痛,对牙痛、咽痛、头痛、腹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还能治疗感冒、头昏、困倦、耳鸣、耳聋、神经衰弱等症。小儿惊风时点按合谷穴,具有回阳救逆、散惊去热之功效。癫痫病发作时,重手法点按合谷穴,能缓解症状。



3、合谷穴缓解便秘预防痴呆


长期便秘是催化老年人智力下降的罪魁祸首,且有80%左右的老年便秘者易患老年痴呆症。揉揉手上的合谷穴,再顺时针方向揉揉小肚子就行了。揉压合谷穴的时候,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道的疗效。



4、合谷穴缓解低血压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经常按揉点压合谷穴,有一定的升压作用;若按揉点压的次数多、时间长,血压的上升幅度也就大且平稳,即使停止按揉了,其血压下降速度也较缓慢。因此,低血压患者可以经常按揉合谷穴。


合谷穴能治疗什么病


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腹痛:合谷、陷谷(《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便秘:合谷、照海、大敦(《针灸学概要》)。


痢疾:合谷、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新针灸手册》)。


齿痛:合谷、外关、人中、太溪(《针灸大全》)。


目赤肿痛:合谷、睛明、四白、临泣(《针灸大成》)。


目翳:合谷、光明、太阳、睛明(《针灸易学》)。


失音:合谷、鱼际、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针灸集成》)。


瘾疹:合谷、肩k、曲池、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中暑:合谷、人中、内关、足三里(《针灸学手册》)。



合谷穴的方法是什么


取穴:“虎口位”,第1、第2掌骨之间,拇侧中点,实际应用中可取背侧正中或掌侧正中位,前者常用。治疗手法:患者掌心面向身体,取掌指屈曲位,医者中、环、小指环扣患者手背至小鱼际,拇指相应扣在患者第2掌骨拇侧背侧正中“合谷穴”上,向患者第2掌骨方向揉按合谷穴。对体虚者可以另手拇、食双指相夹合谷后,互作衬垫,进行揉按,体实者则以第2掌骨作衬垫,拇指尖作掐法。对意识清晰的患者,可依据得气感调整按压点和力度,而无论揉按还是指掐力度均应由轻而重,力透穴位至局部得气(酸胀感),持续至少1分钟。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临床特效穴位。《针灸甲乙经》说:“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阳明之所过也,为原。”在全身体表的数百个腧穴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

 
喜 欢

125

 
上一个:灸膻中穴的好处
下一个:劳宫穴的好处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