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不是一个穴,而是分布在脊柱两侧,每节椎体左右0.5寸各有一个,一侧17个。找具置就把手指按在脊椎突起的两侧,就是了。这里的寸相当于自己大拇指的宽度,0.5寸正好是手指沿着脊椎突起按下的位置。
夹脊穴在哪里,夹脊穴位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简要取穴: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在所有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在横突间的韧带和肌肉中。因穴位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一般分为三层,浅层为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
夹脊穴的功效
调节脏腹机能。
主治病症: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现代研究认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病症效果较好,如血管性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另外还有高血压病、红斑性肢痛症、中风等也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改善了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
夹脊穴从散布方式上看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亲密,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触及其前支,前支与交干相联络,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与脏腑活动相关,具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用。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和经络脏腑直接互相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脉和足太阳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理枢纽穴作用。夹脊穴的这种共同作用,使其对许多内脏病及疑问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夹脊穴的这种作用和优势在针灸临床愈来愈受到重视。
穴位配伍。
配膏肓傅穴、定喘穴、灵台穴、足三里穴治老年气喘。
配命门穴、次s穴、腰阳关穴、白环俞穴、阿是穴穴、华佗夹脊(腰2~4)肾俞穴、承扶穴、殷门穴治坐骨神经痛。
用刺灸法:稍偏向内侧,胸椎部进针0.5~1寸,腰椎部1~2寸,有麻电感向、腹部放散;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夹脊穴(Jiajǐ)解析
此穴在脊柱两侧,从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故名夹脊,又名华佗夹脊穴。出自《肘后备急方》。
夹脊穴的使用最早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亦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_,立已”.《太素·缪刺论》杨注:“脊有廿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_也”.最早明确提出位置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二》曰:“华佗治霍乱已死,上屋唤魂,又以诸治皆至,而犹不瘥者,捧病人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毕而起坐,佗以此术传子孙,代代皆秘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