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有哪些 1、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有哪些
1.1、"核黄疸"又名胆红素脑病,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苍白球等神经核被黄染,导致脑性瘫痪。症状轻重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日龄等因素有关。
1.2、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互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2、黄疸有何原因
新生儿黄疸因血中游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游离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能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后,可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脑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所以临床上通常以血清胆红素浓度来估计核黄疸的危险性,一般认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也就是新生儿黄疸指数高于342μmol/L(20mg/dl)时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但通常要以游离胆红素的升高为主。
3、黄疸有何症状
3.1、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3.2、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黄疸怎样治疗 1、黄疸患儿晒太阳退黄
自然光里任何波长都有,其中一些波长的光可以将胆红素转换成可水解的其他物质利于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减少,所以照射阳光可以或多或少地减轻些黄疸的程度。最好让太阳晒晒宝宝的皮肤,主要晒脑后部、背后和小屁屁,最好选择上午11点以前,一般晒10~20分钟左右。要用不透光的黑布遮盖宝宝的双眼,保护好眼睛,并注意保暖,且不要晒伤宝宝的皮肤。
2、母乳喂养退黄
尽早母乳喂养。因为喂养宝宝越早,胎便就会越早排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如果胎便排出延迟或不排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宝宝特殊的肠肝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加重,尽早开奶也可使宝宝得到足够的热量。另外,也要给黄疸宝宝充足的水分,保证宝宝一天排尿6~8次,水分摄入少、排尿过少也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
怎样预防黄疸 1、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措施。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3、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卫生,食饮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4、新生儿注意保暖,早起开奶。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