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母婴 > 育儿知识 > 

宝宝可以戴吗?如何保护宝宝听力?

作者:佚名     时间:2015-09-09     浏览:840    


有些准为了在胎儿期就培养宝宝的音乐细胞,买了许多胎教音乐磁带,每天开大录音机的音量来听,有时甚至干脆将录音机直接贴在肚子上,以为这样能让胎儿听得更清楚。等宝宝出生后,经医院听力后才发现,宝宝的听觉神经在胎儿期就已经受到了损伤。


保护宝宝听力要远离哪些行为?


穿叫叫鞋


叫叫鞋叽扭叽扭的离20米都听的清清楚楚的,鞋子发出的声音通过身躯传送到宝宝耳朵,孩子听到的声音其实比旁人听到的声音大得多。而且市面上的鞋子质量参差不齐,发声设备质量不一,刺耳声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听力。当一只鞋不响的时候,容易让孩子一脚轻一脚重,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孩子跛行。


宝宝玩发声玩具


发声玩具跟叫叫鞋相类似。很多发声玩具的音量过大,简直成了噪音,如果把它们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所以,在给宝宝买发声玩具的时候要尽量选择能够调节音量的玩具,并且注意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商生产的有品质保证的发声玩具。买回来之后,即便是可调节音量的玩具,也要控制宝宝玩耍的时间。


9岁以下儿童戴


据加拿大儿科专家提示,千万不要给9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戴听立体声音乐。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器官组织还非常脆弱,若给婴幼儿带上立体声听音乐,声压直接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听觉器官,使之异常兴奋,长期使用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损害听觉器官。


当给婴幼儿欣赏立体声音乐时,一定要把音量调小一些,让宝宝听一阵子就休息一会儿;且绝对不能给孩子戴着听音乐,千万不要好心办坏事。要知道,大于90分贝的音量就会对耳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另外,连续两小时戴会导致听力损伤、不可恢复。建议不要让孩子千万不要在嘈杂的环境里听歌,在不同的环境里,听神经对外界传入声音的分贝要求不一样。虽然你在嘈杂的环境里听歌和在安静的环境里小音量听歌感觉是一样的,但前者对耳膜的伤害更大,因为自身耐受噪声的程度并没有改变。


近距离、大音量的音乐胎教


很多不知道,过度用耳造成听力损伤可能在宝宝胎儿时期就发生了。


有些准为了在胎儿期就培养宝宝的音乐细胞,买了许多胎教音乐磁带,每天开大录音机的音量来听,有时甚至干脆将录音机直接贴在肚子上,以为这样能让胎儿听得更清楚。等宝宝出生后,经医院听力后才发现,宝宝的听觉神经在胎儿期就已经受到了损伤。


因此,准一定要正确选择胎教音乐、控制好音量。音乐胎教应在胎儿3个月之后才开始,在较大的空间环境中进行;录音机或音箱不要离胎儿太近,音量适中;挑选节奏柔和、舒缓的轻音乐。


尽量别给宝宝掏耳朵


为了保持宝宝耳朵内部清洁,有些父母会直接用纤长的手指甲或是小发夹等物,在宝宝的耳朵里盲目掏挖。这时,只要稍有疏忽或不慎被碰撞,就会造成宝宝耳道深处的鼓膜受损,使外耳与中耳腔直接相通,细菌容易乘虚而入,引起感染,使宝宝的听力受损。


父母不需要经常给宝宝挖耳垢,更切忌用不清洁的毛线针、发卡等在孩子的耳朵里盲目地掏。保持宝宝耳朵的清洁,可用湿毛巾简单擦拭外耳,正常情况下,耳垢会自行脱落出来。如果宝宝的耳垢实在太多,以至影响到了听力,还是带他去医院请五官科医生处理比较妥当和安全。


不要造成耳疾和外伤


通常宝宝会由于感冒、哺乳姿势不正确等原因而引发中耳炎,严重的话就会影响听力;有时宝宝淘气,父母一时冲动打宝宝的巴掌,一不小心打到耳部,也可能造成鼓膜破裂而影响听力。因此,需要增强宝宝的抵抗力,避免感冒;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奶水流入宝宝的耳道;宝宝淘气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揪宝宝的耳朵,更不能打耳朵附近的部位。

 
喜 欢

473

 
上一个:运动出汗 宝宝祛湿高效方法
下一个:孩子肠胃生长也会引起肚子痛吗?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