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 

每次都吵着要玩具 该买还是不买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2-30     浏览:691

孩子是需要玩具的。通过各类不同的玩具,他们在努力完成自己的成长,认知、人际社交、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等都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慢慢发展。另外一方面,玩具也是童年最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孩子的世界需要玩具

如果孩子买玩具的要求被一再拒绝,慢慢的他会压抑这种需求,显得很“懂事”,看到喜欢的玩具,他会说:这有什么好玩的呀。其实,心里是非常想要的。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有时候一个小要求的满足就能够让他们欢天喜地。

减少家人主动购买,增加孩子自己挑选的机会

“可是给孩子买的玩具已经太多了。面对物质基础已经过好的孩子,我们还大力满足他,有没有过头的风险?”

物质基础好,和孩子得到充分满足是两回事。

我们的理由——孩子被动接受的玩具再多,也不能够成就“满足感”。

即使条件好到每天有能力给孩子买新玩具的家庭,仍然可能让孩子感到“没被满足”。被满足的感受不能和实际拥有的物质画等号。根本原因在于,家里玩具再多,可能都是觉得可爱、新颖、大牌或者能锻炼孩子某种能力的,而不是孩子真正渴望、应自己要求买来的。孩子在意的并不是占有多少东西,而是每产生一个愿望,能不能实现。

我们的建议——减少主动购买,增加孩子自己挑选的机会。

当孩子有了自己挑选玩具的愿望和意识时,把这个权利还给孩子。如果担心两头买结果会买太多,不妨控制一下自己的购物欲。

适当满足,不会导致贪婪

孩子被满足的过程,是一个获得力量感和控制感的过程。 而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生来都有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动力,那么有什么理由孩子有动力、有能力,却不付出努力呢?

我们的理由——正是因为积累了“我想要的东西是可以得到的”感受,孩子未来在追求梦想、实现目标时才更有勇气和信心。

今天的我们已经认同“大学知识中学化、中学知识小学化”对孩子有害,但我们未必意识到把大量道理提前输送给孩子的危害。“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立刻得到什么,你得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道理本来是要等到青春期后才开始慢慢理解的概念,却被提前灌输到3 岁孩子的大脑里。

可是,学龄前孩子非黑即白的大脑神经所能理解的还非常简单:我行不行?我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也就是当以“必须洗够1 个月碗才能得到托马斯火车头”为诱饵激励孩子时,孩子懂不了那么多,他不会理解为“在锻炼我努力执著的精神”,而是:“我想要的玩具得不到,我很难过”。

喜 欢

374

复制下面链接,发给你最好的朋友,每天共同健康多一点!
上一个:让宝宝听话 不如你先听他的话
下一个:勃然大怒的教育的代价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  美文欣赏 -  寓言故事大全 -  人生语录 -  微语录 -  语录大全 -  造句大全 -  一边一边造句 -  即使也造句 -  只要就造句 -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  创业成功故事 -  创业资讯 -  写人的作文 -  优秀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  好句子摘抄 -  句子赏析 -  优美句子摘抄 -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