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 

如何规范孩子“童言无忌”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1-03     浏览:149


一、尊重孩子的表达


不管孩子言语表达的内容如何,都是他们内心意识或无意识的表露,不但是孩子想要表现出来的自我感受,也是他们和外界建立联结和进行沟通的桥梁。有时候孩子表达的内容模糊不清让人不能理解,或是表达的方式过于兴奋以至于大喊大叫,这些都是他们在当时情境下内心的真实反映。孩子愿意展露自己的内心,等于提供给我们和他们沟通和互动的机会。既然孩子主动表达,并乐于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心里,作为大人,在这些情况下更不能急躁或责备孩子,要给予孩子相应的回应,尊重他们内心的声音。一时的拒绝或责怪,留给孩子的可能是长时间的委屈和不满,甚至在相应的情况下开始封闭自己,不愿再表达。


二、了解孩子的言语


孩子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大人,并且每个孩子心里的完全不同,孩子的言语是他们内心的反映,通过对他们的言语的了解,可以随之更深入地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比如孩子同样说出“屁”这个词,有的家长会觉得很有趣,有的家长会觉得很粗俗,但这些反应都包含了家长们的主观感受。想要真实地理解孩子这样表达的真实含义,还要客观地结合当时的情境和孩子的用意。比如,“这些算个屁!”和“屁是怎么产生的呀?”这两句话中的“屁”出于完全不同的目的,前者是情绪的宣泄,后者是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当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多去了解孩子言语背后的和真实用意,才是理解孩子内心的基础,才能根据孩子言语中想要传达的诉求,从而给予孩子恰当的回应。


三、“规范”孩子的言语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言语,是否意味着自由和放任,不对孩子的言语发展做任何干涉呢?当然是否定的。在孩子度过学语期、能够自主进行言语表达后,家长们还需要留意在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孩子进行调整:


1、提供惯用的言语示范:很多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不由自主地会使用“宝宝型”的语言,比如“吃饭饭”、“看书书”之类的表达。其实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表情、语气和内容,不需要特意使用幼稚化的言语表达,并且大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类似的可爱语言,这样的交流方式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混乱和困惑,也很难适应大人的语言环境。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留有的宝宝型的语言可以适当给予修正,并且在平时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尽量使用我们常用的言语作为良好示范。


2、注意孩子的恶意言语:有些孩子在内心情绪无法纾解的情况下,会恶意出语伤人,这既不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合理调节方式,又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我们首先要关注孩子言语背后的情绪压抑,抚平孩子内心的愤怒或不安,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这样的言语表达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童言无忌”,尊重孩子的天性,多去了解孩子言语所传达的情感和需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不断仔细“阅读”孩子充满童真的言语,我们就可以陪伴孩子更加健康舒畅地成长。

喜 欢

78

复制下面链接,发给你最好的朋友,每天共同健康多一点!
上一个:宝宝成长的12大早教误区
下一个:孩子睡觉前要养成好习惯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  美文欣赏 -  寓言故事大全 -  人生语录 -  微语录 -  语录大全 -  造句大全 -  一边一边造句 -  即使也造句 -  只要就造句 -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  创业成功故事 -  创业资讯 -  写人的作文 -  优秀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  好句子摘抄 -  句子赏析 -  优美句子摘抄 -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