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辩证看,科学练太极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1-27     浏览:420    


一、 传统文化


无极是“飘渺混沌”,太极是“一气流行”,阴阳是“一气位置之象”;五行是一气作用之象;八卦是一气时位之象;九宫是八卦加一个中宫之象。总之,传统文化多以象告。


《易经》以三位一组的阴阳爻(码)组合而成八卦,八卦对应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物象;以六位一组的阴阳爻(码)组合而成64 卦,象征万物变化之象。八卦64卦,其本质还是太极一气。


《易经》的基本意义有三:简易、变易、不易。卦中初爻代表阳入阴升,二、五爻代表阴阳时中之精,三爻有险,四爻升级,上爻到极限;《易经》以乾坤为父母卦,以12卦(复、临、泰、大壮、、乾和ァ⒍荨⒎瘛⒐邸剥、坤)为一气流行卦;以“震巽恒益”为中生卦。乾卦四德:元亨利贞,分别代表太极、流行、中和、心诚;坤卦四德:元亨安贞,乾卦利德换为安,安为柔顺之德。


古人认为:“一气流行有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和五种状态,并依次与木、火、金、水、土联系”,从而生成了“五行生克学说”。 万物理同道不同,五行生克非是共性,不能解释万物之理。譬如脏腑的生长由胚胎始,由基因和程序主宰,互为补益和代偿,都是协同工作,没有生克关系。


老子道是“无极而生、无极而终”的生死存亡之道。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是“太极一气”,二是“天地(或说恒星、行星)”,三是山水和空气(或说物质能量和)。


道家精髓,一曰:“为学日益(举一反三),为道日损(改正错误)”;二曰:“无为自然,以柔胜刚”;三曰:“气以直养,绵绵若存”;四曰:“形c神俱,以享天年”。总之,道家重生命而抑阳。


儒家精髓:一曰:“仁义礼智信,以心为理”;二曰:“学而优则仕,不学则罔”;三曰:“不事鬼,不说死”;四曰:“执两用中”,即“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总之,儒家尚忠孝而抑阴。


《黄帝内经》之髓,一曰:“智者养生,顺四时而和喜怒,节阴阳而调刚柔”;二曰:“阴平阳秘,神守天息”;三曰:“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四曰:“气行周天”,当知八会穴:“督脉后溪、任脉列缺,阳维外关、阴维内关;阳跷申脉、阴跷照海,冲脉公孙、带脉足临泣”。《内经》是生命哲学。


孙禄堂提倡“太极一气、一气流行、文武俱进、动静中和”的武学思想,即融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经得住推敲,具有流芳万世的生命活力!是大武学弘扬于世界的理论基础。


二、 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足不出户,可知天下大事,可欣赏多位武学的风采。这在过去,不可能做到。


“电脑、上网”即是百科全书,又是文房四宝。武学师友都应该有参与的能力,否则和文盲无异。“活到老、学到老”,还能延缓衰老。如不然,将落后于时代,还要减损寿命。


武学是仿生学,动物有感而应的猎技比人高多了。古人观12种动物的神意,而创12形拳;又观蛇雀相斗而创太极拳。现在有机器海豚、机器飞鸟应用于海空探秘,古今都学仿生,武学焉能莫视?


武学是生理学,现在《生命秘密》、《胎儿日记》、《旅行到宇宙边缘》等电视节目,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先天、后天的真面目,从而在练武时,适应脏腑、筋骨的生化规律,以提高生命质量。


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年来,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三翻,可见科学就是发展的动力。武学也应该把科学发展提到第一位,以科学的观点挖掘和解读传统武学,使武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


三、科学地炼


1、解玄:玄为天、为虚。玄关为密码、为启动程序。“气”有分子、原子、电子等结构,仪器能看见,气之为物,不为玄。阴阳五行都是外象;常说:“知人知面难知心”,见物见象也难知本。


2、辨肌肉:脏腑有平滑肌包裹,肢体有骨骼肌连接。相对位置肌肉互相拮抗,交替收缩,才有运动和稳定。肌肉如计算机处理器,只有一个收缩(开关)功能。众多肌肉协同收缩,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和构成能打能守的间架结构。臀腰、肩背肌肉群最厚,产生的力量也就最大。


肌肉是完整的器官,有骨性纤维管道(腱鞘)网状结构,有充气、充血的作用;能和胸腹同步产生鼓荡而加大血通量和网内压,从而产生内劲和生物电。肌肉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因而有“感而遂通”的本能。肌肉智能而有节律地松紧,就是武学应该研究的学问。


3、辨呼吸:呼吸是脏腑共振的马达,神气和灵感的开关。起吸挑劲、钻劲大;落呼砸劲、拍劲雄;外呼吸是“内外气交换”,由胸腹交替弛张,以摄入氧气;胸呼吸、腹呼吸本能地协作,不能分离;内呼吸在肌肉细胞内进行,以分解能源物质和释放能量。呼吸是生命之本和能量之源。


4、辨中和:刚柔、快慢之两极,以伤气血为代价。刚柔、快慢都和静态呼吸合拍,“执两用中”、节能降耗中求瞬间制人,求高低最佳(后膝胯分别垂直于后足尖和后足跟),最佳适合任何年龄。


人体是全息自律系统,其智能程度,现在的机器人仍难以企及,所以说,自然就是内功。王宗岳《太极拳论》无内功之说;孙禄堂多次衷心告诫后学:“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玄妙也”!


“生命在于运动”而拼极限,不乏死伤;与之相比,“生命在于动静中和”无死伤之患,能提高生命质量。武学当奉为“放之四海、流芳万世”的普遍真理。


5、辨意念:食肉动物捕猎只有一个“抓住”的意念;拼刺刀只有一个“刺穿”的意念;射击只有一个“射中”的意念;各种表演术,也只有一个“眼准手准”的意念。荀子说过:“眼睛不同时看两处,才看得分明;耳朵不同时听两处,才听得清晰”。一心绝对不能同时二用。射击、投篮、击剑、刺枪等,全在看,看得准就能赢、能胜。孙存周说得好:“练若打,打若练”。“练若打”可以事半功倍;“打若练”可以打得整、打得脆!神气是意念的升华,行之以神;一气流行”是为上乘。


6、辨重心:武技是变化的,所以重心不能定死,其原则是和着力点(靶点)在一直线上,且分居支撑点的前后,遵循力矩平衡的规律;重心如蹬高跷,变换灵活,才能节能降耗而又有稳定;重心变换迟滞,拔腿上步,消耗能量大,被击中率也大!步幅大于一小腿半,重心就难以变换灵活。


7、辩动静:武技不能同时全开全合,也即不能同时“全动全静”。生命的功能都是动静相间的;起腿、蹬腿时,支撑腿必须静;《内经》曰:“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台风暴雨总不能久,何况人乎?细胞呼吸需要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和疏松;就是睡觉,还会做梦,还有脏脏的内动。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求生活,静止只是暂时的状态。孙禄堂61岁、70岁两次有文字说:“久坐伤神,易滋流弊”!张三丰《大道论》曰:“昼夜无休息矣”,再次证明“动静相养”是为拳经!。


8、辨“后发先至”:此有“人顺我背”之患;主动权已失,再想夺回来,岂非易事?“打不露机,动不留迹”为“原创”之本意。“顺彼管控,见隙而入(打)”,“后发”不能丧失主动。


9、辨功夫:功夫没捷径,捷径是重复;形意拳多单手直进、定步发手,所以易出功夫,适合散打,打击效率也高;太极拳非弧即圆,易于养生和推手交流;八卦拳即走即变,易于游击。


太极拳懒扎衣、踢腿等多重复,能练出皮球的功夫;八卦拳多重复单换掌和定步发手,能练出弹簧球的功夫;形意拳多重复劈拳、崩拳,能练出铁球的功夫。如此实践两三个月,效果绝非一般!但套路来之不易,不可抛弃!内中精妙,有待深研。




太极拳之---真功三秘法之一“开合拉气” 悟玄机 [太极真功入门之道]


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欲入妙道,先需得法。法者入道之门。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三、动作:以太极抱球桩(亦称太极桩、混元桩或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而练。


四、凝神调息: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意注眉间神居祖窍,不即不离不无意,丹田鼓荡周身贯,膨胀缩合立体圆,即所谓“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意念开河;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形神合一,神入神室,气入气窍,精神气乃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玄关洞彻,所谓“空穴来风”,功境自现,前人所谓“不在身内求,不在身外得”意即指此。若动式开合,则两臂外撑,形张而意收;两手相合,形拢而意张,所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亦开亦合,亦合亦开,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此之谓也。


五、效验: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却病延年。功后练拳,全身通透,束身而起,胀身而落,神凝内聚,一气相连,身如灌铅,整体如铸,不僵不滞,内外一如,物我两忘,动无不动,静无不静,意动形随,周身相贯,易筋洗髓,入微入妙,玄奥难言,功者自验。




太极拳之---真功三秘法之二“动之入微”登堂奥[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 ]


太极拳运动内外相合,左右相顾,上下相随,螺旋运转,连绵不断,循环无端,外柔肢脉,内畅气血,阴阳互运,刚柔相济,文以强身,武以御敌,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然而,太极拳之奥,乃是动之入微。为使太极拳同好求得真功真技,与同好共研。


上篇的“开合拉气”讲的主要是求取内在感应,以开合拉气为引子,求得太极拳内在之整劲,并把握太极拳以腰运身和胸中腰间开合之要窍,为今后练拳打下坚实基础。今述“动之入微”乃是太极拳真功真技实修之法门,以微入道,以微求正,以微求变,以微求活,以微求奥,登堂入室,进而求取太极真功。


太极拳的特点虽是松柔圆润,外柔内刚,拧裹旋掩,连绵不断,循环无端,然其精奥却是动之入微。“微”乃是小、少、细、精、巧、深、奥之意,在太极拳运动中,微是指:微小、精微、精妙,细腻,微而妙,妙而精。微与单纯的慢不同,若单纯求慢,则慢易滞,滞而僵,僵而拙;不慢则快,快则易滑似流水,囫囵吞枣而找不到感觉。微即慢中求精、求细、求活、求变,微则敏而不僵滞笨拙,能动之入微,则能体精入奥。太极拳无论健身还是练武,不入微难知其奥,不入微难达其效。太极拳运动只有入微才能入妙,才能细微变化于内而人不见人不知,即便在搭手时也难以使对方感之己方变化。太极拳只有变化人莫知方可谓入道,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太极拳欲入微,亦尚需先宏观把握,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要由大而小,由开而合,由外而内,由身而心,所谓“开展紧凑乃缜密”。那么,太极拳微在何处求?答曰:均整、协调、平衡。所谓“均整”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所谓“协调”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同步运转,无一不合,连贯无间;所谓“平衡”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用力均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那么,微又从何处悟?答曰:矛盾中求中和。所谓矛盾,即是“阴阳变化”,阴****化,则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进退、屈伸、轻重、沉浮、鼓荡、开合、虚实、刚柔、松紧、化打等等等等,所谓中和,即是“对立统一”,皆本阴阳互动互生,争衡而制,相生相克,没有生克,就没有变化,失去变化就没有生机。太极拳只有动中求微,微中求变,变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奥,所以说,太极拳要在微妙变化中多体悟、找感悟、细思悟,要在微中求均整、微中求协调、微中求平衡。太极拳只有精微细致、细腻熨贴,才能在运动中感悟到气血、劲力内运精奥;太极拳只有入微才能入奥,才能微中见精,转换折叠不留痕迹;太极拳只有体会入微,才能感之入深,动作才能细腻熨贴,精微巧妙,幽密深邃;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变化于内,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微妙之处见神奇,微触即应,微感即动,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化打合一,化打无形。技之有别,不在花样不在奇,唯在精微细致而已,细微之处方见真功。技艺之绝,亦莫过于精微巧妙。所以说,欲求太极真功,唯求动之入微。欲求入微,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无圈而圈即是入微。


入微的精髓,述之有三:首先,是周身的整合,也即贯穿,内外合一,无处不撑合。撑而不合则散,合而不撑则软。所以拳论谓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周身若能整合,则能有如球充气,一孔入而压力均等,微动即感,感而即应,应则有度,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其次,是和中而济,也即腰胯争合,以腰运身。腰胯不争,软而无力,腰胯不合,周身俱散。腰身一体,同轴而连,唯胯两侧,各具一轴,力可活变。腰胯争合,则能劲运周身,此乃谓之“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和中而济”。


所以拳谚又说“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腰不能无胯,无胯则无争,无争则无功,腰动之功,争合自中,气自内运,劲自贯穿,动之入微,合之细腻,定胯腰拧,腰拧胯搓,腰动一分,拳打一寸,劲自内运,一气贯穿,动之不见形,周身一家,内劲浑然,劲出透敌,化打合一。其三,是意之驭形,形意合一,意之所动,形之所趋,意形相随。意动入微,形之入妙,微而自大,无内无外,意动形随力自出,力出则有气,有气则有势,力气不二,气势乃一,气充势宏,势大力大,气势浑然,神威自显。神依形而存,形依势而威,气与势和,力与气合,形神若一,内力自生,气势旺盛,神威彰显。所谓“志愈大而心愈小”,静心平气境乃幽,心意入微震寰宇,形神意气合,终可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境。


太极拳之---真功三秘法之三“瞬变松紧”易阴阳 [太极真功应用之道]


太极拳是阴阳转换的运动,也是能量积聚和激发的运动。太极拳虽要求放松,以慢练柔练入道,但太极拳运动却是松中有紧,柔中寓刚,柔外而内刚,松紧相变,刚柔相济的运动。太极拳真正的功夫不是绵软松柔,而是“绵里藏针,棉里裹铁”。绵软只是太极拳的外象,松柔只是太极拳积柔成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所以拳论有云: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摧逼不捷。尽管太极拳练柔练松,然其应用不是不要刚紧,练松柔虽能舒筋活血润肢脉壮脏腑,极富健身作用,但松柔不是为松柔而松柔,松柔乃是为了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刚紧的作用,这正是太极拳武学的核心,也是被常人所忽略的和被所谓的太极拳家所淡忘了的拳学内涵。


因此,太极拳训练和应用必须要松紧交变,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紧,紧则坚骨壮形,劲力坚刚而无坚不摧,松中要寓紧,紧中也要有松,松紧不仅要渐变,而且还要瞬变,更要渐瞬突变。所以说,太极拳松不能无紧,紧也不能无松,松则柔,紧则刚,松紧合一刚柔济,虚实松紧变,刚柔松紧系,有松无紧稀打愣――懈晃;有紧无松直巴愣――僵硬。拳中只有不松不紧,不紧不松,才能阴阳相济,而达到拳论所述“似松非松”之功。太极拳只有做到了“似松非松”,才能松紧瞬变,松紧无常,虚实不露,刚柔不定,化打不分,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松紧瞬变”,才能在交手中赢得战机,化打如意、有效制敌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一味地松柔粘化走圈连随而失去战机。交战中只有松紧交变才能知顺逆而为用,有所谓“慢松慢紧力推山,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瞬变松紧阴阳易,阴阳易变蕴玄机,松紧渐瞬人不晓,玄机奥妙非能语,蓄能释能只一瞬,松松紧紧自无敌。


松紧训练实际上就是自身能量的转换,不论内家外家少林武当,能量的转换无非是加大自身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以便在瞬间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作用于敌而制敌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者劲由内换,松紧由外而内,以内引外,内动外发,劲不露形,劲瞬间而已。所谓“瞬变松紧”,亦不过“发劲似放箭”之功。拳者为拳,惟实为真,太极不能无柔,太极亦不能无刚,无柔则硬,无刚则软,惟有软硬兼施方谓真技,所以说,太极真功不离“刚柔相济”,皆赖松紧相系,更在松紧瞬变,松要松在自己身上,紧要紧在对方身上,松则柔,紧则刚,瞬则快,不快不能后发先至,不快无以制敌,慢绝不能制快!不动乃静不为慢,静以待变,变则一瞬,用则疾而能“后发先至”。太极拳慢中求快,慢中见快,乃是稳中求快,快中求快,快上加快的更快,快慢转换而无间,变化不留痕迹,化打合一赢敌只在一瞬,所谓“不招不架一下两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与敌交手非同儿戏,瞬息万变,敌不由己,慢不得也软不得,“练用有别”不可不知,万不可虚,更不可玄,玄虚和想象在真正的交手中只能一败涂地。


关于太极拳真功之道,笔者已述两篇,入门、修炼只是基础,惟有应用乃是关键。太极拳无论怎么特殊,绝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行之,各种运动都要符合人体生物运动力学,更要受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之与物惟不同者,乃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之一切运动要受思维的控制,所谓“知行若一”,也即“形意合一,形神不二”。太极拳尽管讲究螺旋弧线运动,但并不否认直线运动,所谓“方圆互用”,方圆之运更不能离松紧而为,因为,人之一切运动皆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运动带动骨骼运转而生,离开松紧(包括思维与形体)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力量的源泉,松紧即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更是人体能量转换的枢纽。古往今来,“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之变惟熟而已”,所谓的“气血经络”乃是自然之事,无须刻意而为,自然顺遂即如意,惟有松紧需功力,松紧之功亦需入细入微,细则精,精则巧;微则瞬,瞬则奇,奇则难御,出奇制胜自然归,所以说,太极拳应用之道,惟瞬变松紧方知其道之奥之妙。


太极拳道不离阴阳,阴阳不是具体,乃是一理,阴阳理论乃是自然规律,阴阳非死物,阴阳运动互为其根、互动互生,阴阳运动在于转换和变化,阴阳于人于拳于事皆同。阴阳理论指导实践需要具化和泛化结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就理论而理论,但具化亦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与具体划等号,拳中的进退、屈伸、虚实、刚柔、化打、吞吐、鼓荡、开合、轻重、沉浮、松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等,皆可阴阳释之,但在各项阴阳矛盾之中,惟有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松紧可以使人产生任何形态的运动变化而进行能量转换,所以说“松紧”才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动力之源,一松一紧一屈伸,一松一紧一虚实,进退、化打寓刚柔,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自运化,松则俱松,紧则俱紧,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系,松紧瞬变,松紧不离,松紧则无欺。拳之松紧与常人理解之松紧截然不同,拳之松紧务须符合拳势要求,松紧皆要自然撑合不失弹性,有撑无合则散,有合无撑则软,紧要不失之中,松要不失之撑,撑要沉,沉不失之拔,松沉圆沉不离“弓”(即身备“五弓”的弓,也即所谓的“蚓”);紧则是周身的胀缩,胀也紧缩也紧,胀缩形不拘,争撑合一而融,不胀不缩自然松。


拳之紧乃是要求我们要在间架撑合不动形的情况下能自然内在地胀缩,亦不能失之“蚓”,一气贯穿,紧而不僵,松紧交融,动之入微,松长紧短只一瞬,松紧交替渐瞬而变,慢松慢紧能量增,瞬紧瞬松瞬释能,心到意到不看经,体认透晰自然明,“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仍是训练过程抑或基本功以形成定势定型的习惯,“发劲似放箭” 才是终极运用所求,待“不蓄而发,不发而发”方入圣明。太极拳松紧训练,要由形而意,由意而形,形复归意,形意合一,变之入疾,用之则速,所谓劲由内变,换劲不动形,变形劲不变,学者详辩,自能入道。所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乃真意”,无形乃纯,无意乃真,灵机一动犹如火烧身,化即打,打即化,出手便是。“松紧”于拳,摸得着,看得见,通俗易懂易学易会,人人可明,人人能做,只要我们依规而行,不丢要领,因势而运,随机而变,定能运之自如。拳者若能明得此中理,能在运动中瞬变松紧而不见其形,遇敌自不惧,一松一紧自运化,自能体悟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的奥妙。

 
喜 欢

160

 
上一个:解密"太极十三式"
下一个:论习练太极拳时的“慢”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