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一个半世纪太极拳总览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1-27     浏览:931    
太极拳这一充满民族智慧的武术文化现象,究竟孕育了多长时间才形成完备的体系,这一问题到现在还探讨不清。但杨露禅在十九世纪中叶把其带到京城公布于世以后,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传播情况,大体是明朗的。特别是在二十世纪,社会巨变,太极拳从少数武术家和社会上层的小圈子,走到社会上,形成陈、杨、武、吴、孙、赵堡这风格鲜明的六大派,且都有自己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显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随着二十世纪后半期经济的崛起,东学西渐大势所趋,太极拳作为中国人的一张名片,迅速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越远,追根问祖正本清源的要求越强烈。这时,对太极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一个总览和概括,就是一种时代的呼唤。二水居士的《太极体悟录》是一部高水平的世纪回应。
我有幸首先得以通读全书,喜出望外,爱不释手。
这部书文采飞扬,体量硕大,内容丰富,涉猎太极拳文化的各个方面。全书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我大体把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太极拳的架;第二部分,讲太极拳的神;第三部分,讲太极拳的史;第四部分,讲太极拳的质。
一 关于太极拳的架
人体是大自然孕育出的最美的花朵,极其精密、自动、神秘。太极拳是太极先贤对此领悟的形体表现。太极拳健身、御身、娱身、修身、养身、塑身的功能,都要通过拳架来实现。拳架的核心是什么?二水把属阳性的劲路,从两足生起,沿腿外侧足三阳经向上,走丹田,对穿至命门,顺督脉过玉枕,一支沿手三阳贯于手指,另一支虚领顶劲,直达百会。这里把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诠释得清清楚楚。
属阴的气,一路由百会过人中而下行,另一路由两手劳宫穴沿手三阴经运行。两路在膻中相会,通过含胸拔背,走任脉,气沉丹田,对穿至命门,沉至会阴,然后沿两腿内侧足三阴,沉至涌泉入地。
沿阴阳动静的路线,精气在神的指引下,在周身走了一个“8”字形,便成了太极图中两尾生生不息的阴阳鱼。
根据《易经》宇宙全息论,宇宙是大人身,人身是小宇宙,人身一太极,人身处处皆太极。其他所有的“虚灵顶劲”、“舌抵上腭”、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都是围绕这一基本太极展开的,也都是更小的太极。《体悟录》把每个小太极都解读得细致入微。
为了精细交待,二水把练拳中的“米字架”、“丰字狼毫”,以及走架中的“永字八法”、“隶书结构”等程序问题讲得很完整。关于拳架的风度和意境,书中讲了“荷叶承露”、“大块文章”等,讲得真真切切。这是二水练拳的境界和特色,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这些问题,他从太极文化的大视野和现实练拳的具体视角方面,结合得非常得体。比如“丰”字狼毫,他结合道家“三桥”之说,讲气血跨越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的路径,前位的对应,拳架要求上的功能意义,最后概括出:上至百会经会阴,下至涌泉入地的虚拟中轴线,“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恰似象形的‘丰’字。这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做到了‘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功夫了”。道理讲得形象、真切、好把握。
二 关于太极的神
精气神不好界定,也不好量度。据说,武术入奥运的一大难题,是精气神的量度标准不好确定。但是,精气神在太极思维中,却是很重要、很精准的范畴。它既是追求的目标,又是衡量的标准。是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这也正是东方文明区别于又高明于西方科学的特色所在。比如西医,见病不见人,只看化验单,然后开方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治本。中医观人见病,望闻问切,从精气神整体上来看一个人,高明、本质。太极拳也是一样,要从整体神韵上去把握。
杨氏太极有大中小架之分,也有孰优孰劣之争。二水用《楞严经》的话来诠释:“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他认为,倘若心无昭朗,纵使每年练一万遍拳,亦徒亡失月轮之举。无“神”而已。
杨氏太极的云手,庄重典雅,沉着练达。然不得要领者,手随步移,眼从手转,形似模鬼。原因何在?不得其神。二水结合叶家太极的传承,讲了云手右运时能有左顾,左搬时也能右盼,上架有下护之意,上惊寓下取意,含蓄中见端倪,云岫出见洞天,使云手带上神。
为了使云手带神,具体讲了三个云手的各个特征:第一个云手,一蛞晦郏一截一切一穿掌,一铺一陈,一挥一撤一剪裁,剪裁出翻云覆雨的意味;第二个云手,中间中轴顺势转动45°,多一个反复,多一个折叠,有了变化;第三个云手,掌变为空心拳,一拽一扯,一鼓一捣,一提一放,“捣得玉琼为良”,真是玄妙至极。这些都从形而上的道来论述形而下的术,有血有肉有神。
二水花大力气旁征博引,“旨在显示太极拳中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周敦颐:“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把太极讲得发必中诠,言必合数,神乎其神,真是难能可贵。
庖丁解牛是庄子精彩的寓言代表之作,二水用它来诠释“以神遇而不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太极道理,告诉人们“松空从间架中来,融通自规矩中出”,最终达到“无感而应,无为而为”的境界。
二水有临晨一梦的奇遇:从梦吴本杨氏老谱,“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句,到梦中拿出《诗经》,翻到“允文允武,昭假烈祖。”想继续查阅,却已醒来。我在过去,看到如此记载,多以为渲染。包括张三丰等术神授之说,多视为编造。十年前,我听书学会会长刘炳南先生讲创编新隶书的过程,才知世上确有才智神助之事:刘先生是国际上隶书界的一面旗帜。他固守传统,但又感需跟随时代前进。他长期思考创编新隶书,以满足现代人节奏快,喜欢细长苗条的审美情趣,讲列不讲行,只要上下对齐即可,左右不求一致。在他整日苦思冥想反复笔试之际,一日晚上,忽然梦中飘来很多宣纸,纸上书满一种新的书法,书体细长瘦美,他惊喜万分。后来他应张炳煌会长的提意,当场把风格书写下来,得到大家的首肯。现在他的新隶书,就是这样定格的。此事和二水“允文允武”之梦相似,故记于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体系,与西方所谓科学,有的不搭界。
三 关于太极的史
很多人重视史学研究。因为预见事物的未来,除了把握它的过去轨迹加以推演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人们的思维需要训练,训练的方法,除了研究人们思维走过的历史之外,至今没有别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就是未来学。只有对过去的历史认识得真切,才能洞若观火一样看清未来。对太极拳史的研究,其意义也在于此。二水对太极拳史上标志性的人物事件,都无一例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性研究,成果颇丰。
由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几近太极立论的开山始祖,所以历来关于“王宗岳”、“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太极拳论”等等,一直在讨论。二水用“王宗岳之谜”、“王宗岳与山右王先生的嫁接”、“王学定其人”、“闷来时造拳”等几个专题,澄清了人为的迷雾,纠正了武术史界不讲信史但求猎奇的不好倾向,维护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给了我们研究这段历史一个很好的抓手。
太极拳界还有很多杜撰、造假,影响着世人。二水在《体悟录》中花了相当大的功夫进行澄清。如:关于陈子明有陈王廷闷来时造拳之说,与陈鑫“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造拳)……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分析;关于张三丰与张邋遢其人其事的辩析;关于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太极拳序》如何源于1929年上海《康健指南》褚民谊序言的史料分析,关于《浮生六记》卷六的托名伪作等等历史,二水都提供了可信史料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使我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太极拳历史梳理得越清晰,我们对其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就会更清楚。这样更易于对其特点进行把握和传承。真正想悟透太极者,这一段笨路是不可超越的。值得高兴的是,二水给我们搭了一座桥。
四 关于太极的质
在学术界,很多领域本身都存着难以界定的概念。比如哲学领域中何为“哲学”?比如领域中,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太极拳领域也是如此,关于太极拳的定义,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太极拳是什么?”,有人认为武术是其本质,所以技击是其生命,出手见红是最高目标;有人认为导引是其本质,延年益寿不老春是根本,击打是技艺之末;有人认为技击和导引均不是根本,这两个领域都还有更高的。太极辩证思维的承载,是其本质特征。世界各国不同阶层的人们之所以学习太极拳趋之若鹜,正是中国太极文化辩证思维的魅力吸引。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高水平的学者。二水的回答是令人赞赏的。
该书详细考察了太极概念的演变过程:从最早庄子作为空间概念的“太极”,到“易有大恒”误作为“易有太极”的演变;从汉代、南北朝到隋唐从宇宙生成之序来解释太极,再到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创立并且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创造,大大推动了太极思维在知识界的普及。明以后,开始了太极的通俗化进程,中晚期后,儒者和士大夫到了言必称太极的地步。这就为“太极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关于太极与武技的结合,二水作了考证:五公山人王余佑(1615-1684)编著被后人称为“太极连环十三刀”,徐哲东曾说:“乙太极为者,用于技击,始见此书。”到十九世纪中叶,1854年,挚爱太极拳的武禹襄到河南舞阳县省兄,从北舞度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结合自己从杨露禅和陈清萍处学到的拳架,精心揣摩和实践,顿悟升华,创编出“武式太极拳”。1866年,杨露蝉受武汝清举荐到京城授拳,这一带有儒学价值观及礼制纲常的武术,就从农村走到京城,并从京城扩散到全国。
太极拳经过数百年历史的历练,现在鲜活地存在世人之中。到底该如何界定太极拳呢?是武术?是气功?是舞蹈?是体操?二水定义为: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从研究对象来讲,“太极拳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课题的一门学问。”从功能上讲,“调控自己身心的同时,还能调控对手的身心。”从悟道的角度讲,“能够让习练者逐渐进入一种‘太极’生活状态。”他接着阐述到:“太极拳像是一个台阶,让习练者由下往上,沿着台阶,一步步的走上去,一直上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做‘神明’”。他还引用《淮南子》里的话,解释何为“神明”:“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紧接着,二水从“阴阳”这一基本概念出发,解释了“身心”、“经络”、“补泻”、“调控”、“方圆”、“理气”、“劲势”等太极拳这些大根大本的问题,使“太极拳为何物”这一问题,得到有血有肉的回答。仅关于“气”这一概念,他就讲了五行学说中的气;中医经络层面上的气;拳论“布形候气”层面上的气;练拳中的调息之气;外在层面的硬气等等。二水关于太极拳具体范畴的回答,深刻、丰满、辩证、有用。
五 师徒三代人的心血
二水的文章,是自己体悟的结晶。他讲的东西,大都不单是他人研究成果的综合,而是把各家研究成果,经过自己亲身体悟和经验的审视、过滤和鉴别,然后概括出结论,这就很难得。众人的成就,需要有人总结。但这种总结,加上自己的体验,就感到不飘不空、不虚、有根,且可以循着路径走下去,有用。
在我与二水的交往中,深深感到他学问的扎实和做学问的严谨。他的书房硕大,收集材料极广,交往朋友和拜访师长很多。他的书,都不是摆放着观赏的书,而是研读的书。他写这部书,引用书目之多,涉猎领域之多,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太极拳的先人,曾有愚钝之人不收为徒的规矩。倒不是鄙视这些人格,而是太极拳极细腻精微,愚钝之人难以学成。二水是极聪慧之人,其知识架构,古今中外各个领域,涉猎颇多。太极史料和理论著作烂熟于心,名人掌故典型事件多有考证。读书破万卷后,下笔如有神助,所以二水的文章写得顺畅,读起来也开心,如饮甘露。
二水的文章有一股正气,不邪。他不贬低他人,语言不污;不编造事件,语言不虚;欲给人以福祉,所以面貌吉祥。读这样的书,可以在灵的层面与作者沟通,与古人神交,收获良多。
《太极体悟录》实际上是杨氏叶派师徒三代人心血的结晶。包含了二水老师金仁霖和其师爷叶大密在内,近一个世纪的精研成果。
叶大密先生(1888-1973)名百龄,号柔克斋主,浙江文成县人。他于1917年在北伐军任职时,从杨澄甫高徒田兆麟习练杨氏中架太极拳。1918年,他与到军营教内功拳的孙从周结为金兰,切磋拳艺,并得到孙父孙禄堂老先生的口授身传。1926年11月,叶先生在上海望志路创办“武当太极拳社”。1927年11月,向时称“剑仙”的李景林学习武当剑。1928年,杨少侯、杨澄甫先后来到南京,叶先生即向杨氏兄弟学习拳架、剑、刀、杆子。后来,叶先生把杨氏大中小架的特点揉在一起,吸取武式、孙式太极起承转合的节律,吸取八卦掌里的斜开掌转身法,以及武当对剑中的转臂捷用等,创编了沉着松净、轻灵活泼、舒展大方的杨氏叶家拳。叶大密先生是罕见的精通拳术、中医、婆罗门导引术的大家。他是近代少有的太极高人。
叶师的高徒中,金仁霖老师是文武全才。金仁霖,字慰苍,1927年出生于浙江嘉兴。1947年始学太极拳。1950年,作为首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1953年拜叶大密先生为师,悉心研究太极拳和武当对剑。1958年奉师命又就学于田兆麟老师。一生笔耕不辍,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多篇。他以工程科技人员严密精细的眼光,对太极拳作缜密入微的研究,收获甚丰。11年,他即着手于太极拳史的资料收集和著述上的准备,是少有的太极拳史专家。
二水有这两位泰斗级人物作前导,虚心好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有高瞻远瞩之感和超出常人之深。他的很多体悟,都带有叶味和金味。
二水平时走架叶家拳的“提沉转合”,源于孙式从武式继承过来的“起承转合”。“纯阴纯阳”说,也是叶大密先生受教于孙式拳的痕迹。二水讲的拳中金石的高雅之味,以及练拳中的“临帖的技巧”,“永字八法”等用语,应是其师金仁霖先生的体悟。金仁霖老师是书法篆刻名家,曾师从陈澹如、邓散木等大家,成就斐然。金仁霖的太极体悟,带着金石味,由极有天赋的二水继承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江南福地,师徒三人,天资极高,耕耘勤奋,历经百年,结出硕果。我们今天站在丰收的田野边,享受太极盛宴,真是一大幸事。我们应感谢他们祖孙三代的辛劳,感恩时代提供的文化大餐。
作者:翟金录
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创会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水按:拙作《一多庐太极体悟录》,系二水十数年来散落于网络上的文字,逸文武学书馆有意付梓,遂草草梳理一通,分列四卷,拉拉杂杂、零零总总,将太极拳史、太极拳理、太极拳技相关内容,掺入一锅,象是不入流的厨子,不分出入,荤素干鲜一锅炖之,了无文采、章法。问序于翟金录先生,原本只是借重先生之名,贴贴金,扮作好卖相。而翟先生竟然极其认真的将此稿通读了一通,竟然还热情高涨的以《一个半世纪太极拳总览》为题,统揽了拙作。阅后令我不止汗颜,汗水直渗脊背矣。想当年,蒋百里问序于梁任公,任公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序之,直让蒋百里原文黯然失色。今翟先生此文,题做“一个半世纪”,恰系“三百年”之半数,其高屋建瓴于太极拳界,俨然不减任公之半焉,而二水拙作,亦以黯然无色矣。
 
喜 欢

420

 
上一个:论习练太极拳时的“慢”
下一个:赵幼斌印象.太极王国写春秋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