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 > 急救常识 > 

小儿发烧的应急处理方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21-08-10     浏览:3834    


●儿童发烧的定义和判断


医生通常对小儿发烧的定义:


口腔温度温度


低热》37.5度》38.0度


高热》39.0度》39.5度


通常,孩子的发烧是通过触摸前额发现的(这种方法的正确率约75%),但使用体温计是确认体温和追踪病程的较好方法。口腔、、腋下和耳道是身体的四个能够正确反应体温的部位。但测口腔体温不适合小于5岁的儿童,你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另外三种方法,如测量或腋下的体温,则可使用玻璃体温计或数字式体温计,如通过耳朵测体温可使用数字式电子耳道体温计。


●儿童高烧的处理原则


发热往往是人体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侵袭后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热不是坏事,可使人体内部产生抗体。但发热也会给病儿带来许多不利,部分病儿在高热初期会出现“抽风”,医学上称为“热惊厥”,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对于高热,一般不选用打退热针,因这往往会使体温降得太快,大汗淋漓,失水,有的退热针维持退热效果仅4小时,有时会使体温突然再升高时,再次引起抽风。可选用间断定时服降温时间长的口服退热药,使体温降下后并维持较长时间,以减少热惊厥的发生。


对有“热惊厥”病史的病儿,一旦发热,应及时用退热药降温,然后送医院诊治,以防在去医院的路上体温过高引起抽风。


●减少肌肉注射,避免臀肌损伤


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时,我们发现:孩子站立时,两下肢的膝部不能完全并拢,呈轻度外旋;坐位时,双腿不能翘“二郎腿”;下蹲时,双膝不能靠拢如“蛙式样”;行走时,步态呈“外八字”状等等。这些症状应考虑为由于肌肉受损而引起臀肌挛缩症。引起臀肌挛缩症主要原因是长期反复多次注射药物,引起化学性和物理性损伤,使皮下组织纤维化变性而挛缩所致。婴幼儿期减少肌肉注射,是有效的预防臀肌挛缩症的关键。


●高热退烧的好帮手——代替退烧针的新药


对于孩子发烧,特别是高热,家长们往往十分恐慌,常常不分昼夜,赶去医院,要求医生给予注射退烧针。其实,肌肉注射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儿童对非常恐惧而常常吵闹不安;肌肉注射会使局部产生红肿、疼痛,有时也会引起肌肉注射性的损伤、感染,甚至产生肌肉萎缩或等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并建议:不主张为儿童肌肉注射退烧针,选用专为儿童设计,即能迅速退高烧的新药——美林口服退烧糖浆。美林口服退烧糖浆,退烧效果与退烧针同样的迅速且安全并持续时间长达8小时,可使患儿减少服药的次数,并在夜间帮助孩子整夜都能安睡;再者,口服退烧糖浆,可减少和避免孩子皮肉之苦及紧张心理,达到配合医生细致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发烧的家庭护理


大多数的发烧并不危险,但他们会感到不舒服,下面教您如何在家庭帮助您的孩子度过发热期。


多补充体液


发烧会引起出汗和快速呼吸,使体内体液流失,为了防止您的孩子脱水,必须让他补充大量体液,如白开水、稀释的果汁或汤等,婴幼儿应继续给予喂母乳或其他代用品。


注重休息和饮食


特别注重患儿的休息和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热时间过久,温度过高,会使患儿体内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加,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让患儿多卧床休息,注意饮食调配,保证充足水分供给之外,还应吃容易消化、清淡、少脂肪的饮食。切忌勉强患儿进食,尤其是不能为了一时性热量供给而勉强进高脂肪、高糖的饮食。因为小儿发热时消化道功能降低,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保持适当的环境温度


保持室温20度左右,让孩子穿轻便的全棉衣服,并盖上一条薄毯。


●家中常备,避免损害


家中常备一些安全、迅速退烧且维持时间长、专为儿童设计的儿童退热药——美林儿童退热系列。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及时服用,可有效地减少或预防发烧造成的人体损害,为去医院就诊争取时间。

 
喜 欢

255

 
上一个:急性中毒的分级
下一个:如何保持血压稳定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