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群 > 女性健康 > 

女性炎常治常犯 竟因湿气重如何调节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6-26     浏览:498    

炎其实很好治,但是复发的阴影也随时跟随着你。治疗时采用的外服方法,一般将有益细菌和病菌一起剿灭,造成内酸碱度失衡,为细菌的第二次侵袭埋下了伏笔。为什么我们把、毛巾都高温消毒了,基本可以做的防备工作都做到位了,可炎就是常犯,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解释炎常犯的原因:

专家解释:炎久治不愈,要考虑除了感染源之外的原因,比如还有一种原因与个人年龄体质有关,有些人属于湿热体质或喜食辛辣油腻等食物,造成内环境火大湿气重也容易反复发作炎,这样的情况可以用中调理一下。

女性应该如何判断是否因为体内内火大、湿气重而导致炎反复发作呢?医生建议,可以自检白带的状况。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白带应是透明的蛋清状,而如果体质湿气重,内火大时,白带则比较粘稠,发黄,且异味明显,但一般不会有明显瘙痒。

内火大湿气重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调理呢?专家提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日常起居注意三事项:

1、早睡早起,生活规律,保证充分睡眠。保持患部清洁。不滥用化妆品和物。

2、不吃辛辣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开水。

3、树立信心,不忧伤,不苦恼,心情愉快。

饮食也要注意细节:

天气热了,饮食也应该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疗的好处,女性朋友可以选择一些祛湿清热的食物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此时的饮食应逐渐转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应选择清淡而富有营养,又能消暑益气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带、茄子、西红柿以及各种绿叶蔬菜。而性味辛温、苦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热气蒸人之际,人体毛孔张开,出汗较多,要注意补充水分,最好多饮凉开水;橘子精、菠萝精、山楂精等,可用冷开水冲饮,而冰棒、汽水等冷饮则宜少吃少喝。这些寒凉食物不但营养低,热量高,更有损脾胃,体质虚弱或容易腹泻人士应该少吃为佳。具体来说,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莲叶能消暑祛湿,扁豆则能健脾祛湿,苦瓜、苦菜、马兰头等带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热,又有营养。另外,我们还应“因人进食”。有的人体质虚寒,芥菜、西瓜等寒凉食物就不应多吃。

此外,专家还提醒:潮湿的环境是造成炎常犯的原因之一。期、排卵期局部环境是潮湿的,穿紧身或久坐不动时局部环境也是潮湿的,因此在这几个时期尤其要注意保持干燥。少用护垫,期尽可能使用透气的卫生用品,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很多人的毛巾等洗浴用品是全家人共用的,在浴池等公共场合就随便坐下,或者习惯穿着外衣外套直接睡在床上,极易导致病菌反复感染。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卫生纸类的用品如果消毒不合格或质次、过期也会引起过敏性炎。

治疗炎症的食疗方:

茯苓车前粥

配方:茯苓粉、车前子各30克,粳米60克。

制法:车前子用纱布包好,水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加粳米煮粥,粥成时加茯苓粉、白糖适量稍煮即可。

功效:利水渗湿,清热解毒。

用法:每日空腹服2次。

白菜绿豆饮

配方:白菜根1个,绿豆芽30克。

制法:将白菜根洗净切片,与绿豆芽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熬15分钟,去渣,待凉装入罐中。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带。

用法:代茶频饮。

金银花绿豆粥

配方:金银花2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

制法:金银花加水煎取汁,加绿豆、粳米共煮成粥,白糖调味。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用法:每日1次,温热服食。

马齿苋粥

配方:马齿苋30克,粳米60克。

制法:将马齿苋切成长段,与粳米土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粥。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用法:早或晚食用,每日1次。

 
喜 欢

241

 
上一个:非经期出血 警惕三妇科病小心改善
下一个:女性该如何保养 严禁四行为呵护健康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