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这样用不补反伤身!
1、不遵医嘱
主要有两种情况:超量服和减量服。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剂量,以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结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另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对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结果却耽误了治疗。
2、四五种一起吃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需要服的种类也不少。但在同一时间内用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大。因此,开时一定要问清医生,容易“打架”的最好在服用时间上尽量间隔开。
3、乱用补
老百姓一种比较普遍的偏见,认为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品再怎么吃都对身体有好处。可实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明确的虚证才需要服用相应的补品。但也不宜久服,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腹泻、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亢奋、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4、偏听偏信
许多老年人患病初期,都抱有希望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内达不到预期疗效,便更换医院、更换品,或者偏听偏信,根据别人用经验进行治疗,甚至听信小广告的虚假宣传,滥用“祖传秘方”“灵丹妙”。殊不知,很多慢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有根据医嘱坚持用,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能尽量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老人用四大原则
1、口服用危险小
有些老年人觉得打点滴好得快,其实不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国际上公认的用方针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输液。即口服应该占到50%以上,肌肉注射占到30%—40%,输液只占10%左右。
2、小病尽量用食疗
比如遇到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最重要的是休息,同时可以通过食疗促进康复。如风寒感冒喝些生姜红糖水,头痛、关节痛等慢性疼痛可以先做理疗、、针灸等,不要依赖止痛。
3、看病记录别丢掉
老年人应该保存好自己完整的用记录、物过敏史。老年人就诊时要带好用记录,并尽量看固定的医生,这样能让医生开处方时更准确地考虑到物的相互作用。
4、量要比常规少
《中国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量应为成人用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量。80岁以上老年人,只能用成人量的1/2。而且,为了减少不良反应,一般不推荐同时服用4种以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