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体用全书》初版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不同在于一本没有的题词,版权页没有黄景华的名字;另一种版本则有的题词,而版权页挤进了黄景华的名字。两版本的不同,孰前孰后,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论。
黄建成老师珍藏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应该是初版第一次印刷的珍本。由二水先生拍摄提供该版本照片资料,极为珍贵,对澄清迷团很为有益。《全书》在“二十三年二月初版”,即公元1934年2月出版。按常理书稿应在1933年年底之前杀青。从书中黄元秀、朱庆澜的题词日期“癸酉秋月”“二十二年十一月”看,书稿已在1933年秋天整理完毕。那么,引发两版本前与后争议的关键点,就在1933年秋至1934年初这一时间段中。
学术界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当事人”――。蒋那时在忙些什么?也就是说,蒋在什么时候才有可能为此书题词。蒋题词的时间是影响两个版本的关键。如果我们能查阅蒋的日记,在他日记中也许可以查到正确的题词日期。但我们也可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得知当年的背景,从而作出大致的推断。邵奇青先生在他的《版本辨析》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1931年底前后,内讧,蒋下野闲居溪口。1932年1月28日,凇沪战争爆发,3月6日的会议,推举蒋担任军事委员委员长,蒋以“委员长”名义重掌军权。1932年5月,蒋再度主持剿共。先对长江以北,湖北、河南、安徽地区的张国焘、红军进行围剿,逼迫红军向陕西南部、四川北部转移。蒋得手后在1932年底准备第4次围剿,于1933年初展开围剿,几经交战,蒋的第4次围剿以失败告终。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蒋需北上考虑、对付侵略引发的问题。一面又坐阵南昌行营指挥,筑碉堡、修公路、设机场,准备对第5次围剿。1933年9月,蒋在庐山办军官训练团,并部署军事调兵遣将,于9月25日发动第5次围剿。与此同时,福建十九路军开始向蒋发难。11月,蔡廷锴与一些人士宣布成立“人民”,并发表宣言宣称:对外主义,对内和南京。此时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对外需防御侵略,对内要应付民众呼声。军事上要围剿,又要对付内部的福建事变。蒋在这1933年中确实是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下半年,对于蒋来说确实是“多事之秋”。所以,即使有人请他为《太极拳体用全书》题词,蒋也无暇顾及。在蒋忙得不可开交时,《太极拳体用全书》基本完稿,只等蒋的题词。如果至1934年2月,仍未收到蒋的题词,这时开印的《全书》,没有蒋的题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933年9月25日,蒋对苏区红军发动第5次围剿,这次围剿蒋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争呈胶着状。至1934年2月,蒋开始有转机,军事上,十九路军损失约三分之二,福建事变即将平定。但与的战斗仍然十分激烈,3月14日,是本次围剿的第1次决战,蒋军攻占白沙,蒋军日趋优势。1934年4月28日蒋军攻占苏区门户广昌,5月攻占建宁,9月占领石城,江西苏区陷人困境,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春夏之间,随着战事顺利进展,蒋从繁忙的军事事务中逐渐喘过气来,才有心思考虑其它问题。蒋提出要以“三分军事,七分”来打击,从、道德、文化等方面与打宣传战,企图用“文”的一手肃清影响。1934年2月19日,在南昌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并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上讲演《新生活运动之要义》。随后到处演讲。7月1日,又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自任总会长。期间,新运总会由南昌迁到南京,聘请何应钦、陈果夫、张群等33人为,又增设妇女指导委员会,以为指导长。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各县设立分会或支会。估计在这种背景下,蒋才有可能为太极拳题词。由此可以推测:蒋题词的时间应在《全书》初版第一次印刷(2月)之后,尤以入夏之后(7月蒋撒离南昌行宫返回南京)的可能性大一些。
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初版第一次印刷的并不是正式出版物,也不是几本“样书”,而是“内部教学资料”。它用以解决上海、杭州、广州教学中所需的教材,以及小部分用于馈赠。这一假定的理由是:如果初印只是三、五本样书,那么,傅钟文先生说的“把《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一半书从上海托运到广州,因为轮船失事,掉到海里”。这“一半书从上海托运到广州”就不会是区区几本,而是有一定批量的,十本,几十本,或再多些?再说分赠叶大密等杨澄甫的弟子们的赠书,也不是三、五本可以满足的。这小批量书,只要是不作发行的“内部刊物”或“样书”,即使不标明承印发行商――上海大东书局,也不会违反出版法。而形成“内部刊物”的原因,是否也可以这样去设想:1933年秋书稿杀青,印刷工序也已准备就序,只等蒋的题词。蒋因忙于军务,未能及时题词交付。杨家不知道题词何时可得,又无法催促。而杨家因教学急需,弟子们也翘首以待,于是定在1934年2月(春节后),先开印小批量的“内部刊物”或称“样书”。这也许就是《太极拳体用全书》初版第一次印刷的原因。这本并非正式出版的书,版权页上盖有杨澄甫的私章。也是否可以理解为:此书并不是对外正式发行的书刊,而是杨门弟子内部使用的教材,亦是杨门弟子互相认同同门的一种凭证。它与以后正式出版的书有所区别,起到类似证书的作用。
初版本第一次印刷数量不多,且海上运输途中又有损失,以至不敷需求。杨家人本打算增印《全书》,在(通过耿毅等元老)得到了蒋的题词后,立即将蒋的题词加入《太极拳体用全书》,并重新(第二次)印刷,正式发行以应市用。由于书中除了增加蒋的题词外,其它主要内容不变(勘误表增加了若干勘误),所以仍作为“初版”正式出版(标明了承印发行商――上海大众书局)。这才形成了同为初版的《全书》,有着两种版本,以至引发后人争论。
当然,以上只是推论,推论能否成立?万望各位老师赐教。
又:《永年太极拳志》提到《太极拳使用法》未正式出版发行,有作为杨门弟子们互相认同的凭证一说(《太极拳使用法》第134页:“有此太极拳书即为证书,书皮里可写本人姓名,知是杨传同志。有此书者,杨老师无不尽力指导一切,欢悦教授”)。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次印刷的版本是否也类似“凭证”而先开印?请友兄们一起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