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黄芩的用价值 黄芩含有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甲酸、β-谷甾醇等成分,能抗病毒、抗细菌、抑制幽门螺杆菌,具有解热、利尿、镇静、利胆、保肝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作用。黄芩的功效广泛,临床应用较多,乃常用中之一,现今对高血压病、肝炎、胆道感染、肺部感染、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上呼吸道感染、妇科疾病、各种出血等病的治疗都常应用黄芩,但单用者较少,多复方入。
黄芩的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黄芩的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本品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用于湿温暑湿,湿热郁阻,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多与滑石、白蔻仁、通草等同用,方如黄芩滑石汤;若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干姜、半夏配伍,方如半夏泻心汤;若大肠湿热,泄泻痢疾,可与黄连、葛根同用,方如葛根芩连汤;用于湿热黄疸,则常与茵陈、栀子等并用。黄芩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并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力,所以也用于外感热病、肺热咳嗽、热病烦渴以及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根据黄芩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还用于火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常与生地黄、白茅根、三七等配合应用。
此外,黄芩还有除热安胎之功效,故也常用于妊娠胎热之胎动不安症。
黄芩的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用。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
黄芩的
黄芩的副作用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黄芩相关医书记载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L痛,心腹坚胀。
《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李杲:治发热口苦。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科学的民间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